新东方网>福州新东方学校>新闻资讯>正文

周成刚-我们要走向世界,就需要理解世界的规则

2018-12-10 09:20

来源:

作者:

12月5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周成刚在GES(Global Education Summit)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就教育与国际的融合做了题为《融入世界,拥抱未来》的同名演讲。他表示:中国与世界接触依旧,在交互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留学人才,面向未来中国要培养的世界公民,应该符合全球化竞争格局下的人才市场需求,培养经济上独立,思想上自由,人格上有尊严,过上幸福的生活的孩子。



 周成刚: 


各位嘉宾、同行,早上好。


这次会议是一个全球性教育论坛,讨论的是与未来的关系,所以我的主题是:融入世界,拥抱未来。


一、中国与世界的接触__


我先说过去。


中国真正走出国门的第一个人,可能是玄奘,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他是在7世纪、在唐代去西边取经,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人;很多年后的国人与世界再次接触,是郑和下西洋,这已经是15世纪,大概是明代的永乐和宣德年间。


虽然现在外界对他出国的目的有争议,但当时在一定程度来讲带有弘扬中国文化以及让世界知道明代繁荣的目的。


另外有一点可以肯定,郑和下西洋这么早,早于哥伦布近一百年。郑和不是为了寻找殖民地,更多是为了进行中国文化交流。再到后来,那个年代出国的人就变少了。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和教育有关的出国。


在中国,第一位真正出国的人,是清代的容闳。他1847年在美国读预科,在耶鲁读本科,这个人是留学之父。


PPT中人物:容闳(1828-1912)1847年赴美读高中


容闳写过一本《西学东渐记》(又名《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讲的主要是他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容闳在美国读书之后,觉得西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所以他回国劝说李鸿章,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留学。


所以那个时候,他就做了新东方现在在做的事情——推荐很多学生去国外学习。


在《西学东渐记》里最重要的一句话是,要向西方强国学习。所以就有了1872年中国第一批幼童留学,第一批有120个孩子平均年龄只有12岁,分四个批次离开,他们当中有很多对国家和世界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比如造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詹天佑。



当时这批幼童留学15年,虽然路途坎坷但他们的目标和意志无比坚定,后来就有了法国和日本留学,再后来有了改革开放,也有了第一批政府鼓励的公费留学生,后来又有了自费留学生。


下图是上世纪90年代,我自己出国留学。当时我是自费去澳洲留学,那时自费的留学生还很少,但是人们已经意识到我们与外部的一些差距,因此需要借鉴和学习。



后来我的儿子在美国留学,这时留学的概念已经开始走向中国的各个角落和各个家庭。社会和家庭已经意识到,需要与优秀的内容接轨,才能促使我们更快地进步。


二、此刻的意义与未来的猜想__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出国留学,大家也许会问,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要走向世界?

1

主要留学目的国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2

留学是中国人传统教育观念的延伸和新的诠释;

3

留学人才符合全球化竞争格局下的人才市场需求。用一句话来解释,今天的留学,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复合型的跨界人才;

4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证明了我们的选择。


看看在过去这么多年的数据,是2008到2017中国出国留学与回国人数。去年的出国人数达到了60万,我们渴望外部世界的优质内容。



但是更有意思的是,回国的同学人数平均增长率在过去的十年里达到了28.47%。也就是说回国的速度更快。


这和亚洲的机遇、国内的机遇,与国内创新、创业热潮分不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这样的学术性论坛会把全世界的声音都带来。


世界的格局在发生变化,我们出去学习的同学有各种各样的选择,现在全世界与国内各个省市也都在争取这些人才,因为大家确定,我们这些在国外吸取了优质内容的学生会为我们带来更新的变化。


我们在哪里,世界要往哪里走?


第一,世界正在全球化,知识无国界,我们都在同一个舞台上竞技。


普遍来说,世界的全球化大约分为三个阶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工业革命和互联网初期,信息时代三个时期,过去我们是自己和自己打比赛,今天我们要和全世界的年轻人去竞争,我们也需要了解世界的规则,才能赢得自己的位置。


第二,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改变传播的方式。


新东方是从教英语起家的,但是未来人们对英语的认知,可能已经不是如现在这样这么重要的知识,我个人觉得,不只是语言学习,未来我们最需要去掌握的是在改变的环境中去学习的方法。


出国,学了英语不能马上学法语,可是一个软件可以帮助我和几十个国家的人一起交流,所以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已经发生了变化。


第三,世界教育的变革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每个人都无法回避。


那么我们怎么办?国家和政府都已经意识到了,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改变。事实上,国家和政府提出了很多改革的措施,就是意识到了被动式的接受教育,死记硬背地接受更广阔的世界的教育可能存在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



那么,在这个平坦的世界里,我们的教育还需要做些什么?


第一,  激情和好奇心可能比智商更加重要,让孩子有更持续的成长。


比如北欧的教育,芬兰、挪威、瑞典等,他们的教育到了什么程度?


他们最有名的高中已经取消了高中的标准课程,进入高中全部按照他们的选修课来上,选修课进行了严格的评估和筛选,只要读完了他们认可的选修课,而且可以按照你个人的爱好、能力和潜力去匹配,所以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往往从事一个行业能从事一辈子,而且能在这个行业里作出杰出的贡献,回过头看来,北欧教育的普及性、为普罗大众服务的教育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因为他们的教育不会放弃每一个人,而国家和世界需要不同的人才,有的需要搞研发,有的需要做基础工作,有的可能上技校是最合适的,所以,每个孩子是根据心智发展的先后,他的能力表现的不同方面真正地因材施教,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所以,我们要激发好奇心充分的发挥,让孩子充分的成长,抛弃一些不太实用的东西。


第二,  终身学习能力,教授学习的方法,提升学习力,这是生存大法。


例如,我们从小教育课堂不许说话,听老师讲,然后把老师圈的回来背,我个人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已经落后,已经与世界的先进教育差得太远。


我们孩子的好奇心在最早的时期已经被扼杀,由于我们的短视导致孩子不能长远发展。


我们素质教育都以为很好,钢琴都能弹十级,弹十级就是为了上一个更好的学校,考了好大学,就是要找一份好工作。找了工作后,很多家长觉得使命已经完成了,孩子后续发展就变得非常乏力。


所以,我就想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更棒,要提升终身学习的方法,要学习学习的方法这一点很重要。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要提升我们的学习力,今天我都过50岁了,可是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我们每天还在学习,而且还嫌自己学习的还不够,否则我们的公司就会被淘汰。我们要为五万多教职员工负责,也要为企业的成长负责,这就是我们提出的要终身学习,这是我们的生存大法。


第三,  从实用主义到全球视野,从被动接受到创新精神到独立人格。


还有,考完大学获得一份好工作不继续学习,不可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的。比如,有人说中国的孩子不比印度差,但也有讨论说印度的孩子毕业后去了华尔街工作,中国的孩子毕业后也去了华尔街工作,但是我们的孩子是在后台做分析员,而印度的孩子去前面做了领袖。


这里有两个原因:我们语言不具备印度人的优势;此外,在文化方面,印度与西方文化更加接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要走向世界拥抱世界才能获得一席之地,否则我们就会被边缘化。


今天,无论是我们的组织、公司还是个人,我们要走向世界,就需要理解世界的规则,这一点我们很需要学习。如果没有全球视野和担当,可能难以成为世界的领袖,永远在被动接受创新。


创新是什么?创新是在我们走向同一个目标时,能够想出各种不同的办法。什么叫做批判?批判是走向同一个目标时指出不同路径里哪一条路径是最好。


创新和批判精神,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能够具有真正独立的人格。独立人格体现在各个不同方面,比如精神的独立、财务的独立、思想的独立、人格的独立,这样的孩子面对21世纪,才是所谓的世界公民,才能够有自己的话语权。



最后我想说国际教育在今天一般被认为是教育的补充,也是一种重要的选择。


我们必须要与国际接轨,而这种接轨不仅仅是指留学,我们要走向世界最好的大学,国内也需要有最好的大学,我们的思想要改变,行为也要改变,我们的体系要变化才有可能转变,否则即使读了最好最新鲜的思想,在土壤里边也无法成长,无法开花和结果。


所以国际教育是没有边界的知识,是世界共同认可的知识,是被广泛接受的知识。我们走向世界名校,这里的名校是一种范畴。它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一定是真正的培养世界公民,是具备济世情怀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够和世界对话。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奥巴马大学修读法律专业毕业以后,曾经在纽约律师行里做合伙人,挣了很多钱。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他一辈子要做的工作,所以辞去了律师行的工作开始走向社区,去做义工,从此走上从政的道路。


20多年以后,奥巴马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这就是自我奋斗的梦想。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未来能够真正同世界接轨时,我们才能去拥有并拥抱未来。



我相信:


能培养出未来能够经济上独立,思想上自由,人格上有尊严,过上幸福生活的孩子,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极的目标。

新东方福州学校官方微信:新东方福州(微信号:fz-xdf

及时获取本地权威教育资讯,随时随地的贴身学习顾问,英语学习的好帮手、课程规划的好助手,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相关推荐

  • 新闻资讯
  • 考试资讯
  • 学校活动
  • 学员风采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